操作

トーク

顕浄土方便化身土文類 (本)

出典: 浄土真宗聖典『ウィキアーカイブ(WikiArc)』

2012年9月6日 (木) 12:13時点における林遊 (トーク | 投稿記録)による版


化身土文類六(本)
  [無量寿仏観経之意]
  至心発願之願 {邪定聚機 双樹林下往生}
  [阿弥陀経之意也]
  至心回向之願 {不定聚機 難思往生}

顕浄土方便化身土文類 六

愚禿釈親鸞集    

(1)

謹顕化身土者 仏者如『無量寿仏観経』説 真身観仏是也。
土者『観経』浄土是也。復如『菩薩処胎経』等説 即懈慢界是也。
亦如『大無量寿経』説 即疑城胎宮是也。

(2)

然濁世群萌 穢悪含識 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 雖入半満・権実之法門 真者甚以難 実者甚以希。偽者甚以多 虚者甚以滋。
是以釈迦牟尼仏 顕説福徳蔵 誘引群生海 阿弥陀如来本発誓願 普化諸有海。
既而有悲願。 名修諸功徳之願 復名臨終現前之願 復名現前導生之願 復名来迎引接之願 亦可名至心発願之願也。

(3)
是以 『大経』願言、
設我得仏 十方衆生 発菩提心 修諸功徳 至心発願欲生我国 臨寿終時 仮令不与 大衆囲遶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覚。

(4)
『悲華経』大施品言、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其余無量無辺阿僧祇諸仏世界所有衆生 若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修諸善根 欲生我界者 臨終之時我当与大衆囲繞 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歓喜 以見我故離諸障閡 即便捨身来生我界。{已上}

(5)

此願成就文者 即三輩文是也 『観経』定散九品之文是也。

(6)
又『大経』言、
又無量寿仏其道場樹 高四百万里 其本周囲五十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衆宝自然合成 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宝衆宝之王 而荘厳之。{乃至}
阿難 若彼国人天 見此樹者得三法忍。
一者音響忍 二者柔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此皆無量寿仏威神力故 本願力故 満足願故 明了願故 堅固願故 究竟願故。{乃至}
又講堂・精舎・宮殿・楼観 皆七宝荘厳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宝 以為 交露 覆蓋其上。内外左右 有諸浴池。十由旬 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縦広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徳水湛然盈満。清浄香潔味如甘露。

(7)
又言、
其胎生者 所処宮殿 或百由旬 或五百由旬。
各於其中受諸快楽 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 白仏言世尊。何因何縁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仏告慈氏 若有衆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徳 願生彼国。不了 仏智 不思議智 不可称智 大乗広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 願生其国。
此諸衆生 生彼宮殿 寿五百歳 常不見仏 不聞経法 不見菩薩声聞 聖衆。是故彼国土謂之胎生。{乃至}
弥勒当知 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 皆無智慧。{乃至}
仏告弥勒 譬如転輪聖王。有七宝牢獄。種種荘厳張設 牀帳懸諸繒幡。
若諸小王子 得罪於王 輒内彼獄中繋以金鎖。{乃至}
仏告弥勒 此諸衆生 亦復如是。以疑惑仏智故 生彼胎宮。{乃至}
若此衆生 識其本罪 深自悔責求離彼処。{乃至}
弥勒当知 其有菩薩生疑惑者 為失大利。{已上抄出}

(8)
『如来会』言
仏告弥勒 若有衆生 随於疑悔 積集善根 希求 仏智・普徧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徳智・広大智。
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
以此因縁 於五百歳住宮殿中。{乃至}
阿逸多 汝観殊勝智者 彼因広慧力故 受彼化生 於導華中 結跏趺座。
汝観下劣之輩{乃至}不能修習 諸功徳。故無因奉事 無量寿仏。
是諸人等 皆為昔縁 疑悔所致。{乃至}
仏告弥勒 如是如是 若有随於疑悔 種諸善根 希求仏智乃至広大智。
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由聞仏名 起信心故 雖生彼国 於蓮華中 不得出現。
彼等衆生 処華胎中 猶如園苑宮殿之想。{抄要}

(9)
大経言
諸少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徳者 不可称計。皆当往生。

(10)
又言
況余菩薩由少善根 生彼国者不可称計。{已上}

(11)
光明寺釈云
含華未出或生辺界或堕宮胎。{已上}

(12)
憬興師云
由疑仏智 雖生彼国 而在辺地不被聖化事 若胎生宜之重捨。{已上}

(13)
首楞厳院要集引 感禅師釈云
問 菩薩処胎経第二説 西方去此閻浮提 十二億那由他有懈界。{乃至}
発意衆生 欲生阿弥陀仏国者 皆深着懈
慢国土 不能前進生阿弥陀仏国 億千万衆時有一人 能生阿弥陀仏国 云云。
以此経准難 可得生。
答。群疑論引 善導和尚前文 而釈此難 又自助成云、
此経下文言 何以故 皆由懈慢 執心不牢固。是知雑修之者 為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国也。
若不雑修 専行此業 此即執心牢固 定生極楽国。{乃至}
又報浄土生者 極少。化浄土中生者 不少。
故経別説 実不相違也。{已上略抄}

(14)

爾者夫 按楞厳和尚解義 念仏証拠門中 第十八願者 顕開 別願中之別願。
観経定散諸機者 勧励 極重悪人唯称弥陀也。
濁世道俗 善自思量己能也。応知。

(15)

問 大本三心与観経三心一異云何。
答 依釈家之意 按無量寿仏観経者 有顕彰隠蜜義。
言顕者 即顕定散諸善 開三輩三心。
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真因。
諸機三心 自利各別 而非利他一心。
如来異方便 忻慕浄土善根。
是此経之意。即是顕義也。
言彰者 彰如来弘願 演暢利他通入一心。
縁達多闍世悪逆 彰釈迦微笑素懐。
因韋提別選正意 開闡弥陀大悲本願。
斯乃此経 隠彰義也。
是以経言 教我観於清浄業処。
言清浄業処者 則是本願成就報土也。


言教我思惟者 即方便也。
言教我正受者 即金剛真心也。
言諦観彼国浄業成者 応観知 本願成就尽十方無礙光如来也。
言広説衆譬 則十三観是也。
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 則是彰為悪人往生機也。
言諸仏如来有異方便 則是定散諸善顕為方便之教也。
言以仏力故 見彼国土斯乃顕他力之意也。
言若仏滅後諸衆生等 即是未来衆生顕為往生正機也。
言若有合者 名為麁想 是顕定観難成也。
言於現身中得念仏三昧 即是顕 定観成就之益以獲念仏三昧 為観益。即以観門 為方便之教也。
言発三種心即便往生。


又言復有三種衆生当得往生。依此等文 就三輩 有三種三心 復有二種往生。
良知此乃此経 有顕彰隠蜜之義。
二経三心 将談一異 応善思量也。
大経観経 依顕義異 依彰義一也。

可知。

(16)
爾者光明寺和尚云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 即広開浄土之要門。
安楽能人 顕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 即此観経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廃悪以修善。
回此二行 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経説。

(17)
又云
今此観経即以観仏三昧為宗。
亦以念仏三昧為宗。
一心回願 往生浄土為体。
言教之大少者。
問曰 此経二蔵之中何蔵摂 二教之中何教収。
答曰 今此観経菩薩蔵 収頓教摂。

(18)
又云
又言如是者 即此指法 定散両門也。是即定辞。機 行必益。此明如来所説言 無錯謬。故名如是。
又言如者 如衆生意也。随心所楽 仏即度之。機教相応復称為是。故言如是。
又言如是者 欲明如来所説。説漸如漸 説頓如頓 説相如相 説空如空 説人法如人法 説天法如天法 説小如小 説大如大 説凡如凡 説聖如聖 説因如因 説果如果 説苦如苦 説楽如楽 説遠如遠 説近如近 説同如同
 説別如別 説浄如浄 説穢如穢 説一切法千差万別。
如来観知 歴歴了然 随心起行 各益不同。業果法然衆無錯失。
又称為是故。言如是。

(19)
又云
従 欲生彼国者 下至名為浄業已来 正明勧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衆生機 有二種。一者定 二者散。若依定行 即摂生不尽 是以如来方便顕開三福 以応散動根機。

(20)
又云
又真実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実 二者利他真実。
言自利真実者 復有二種。一者真実心中 制作(捨)自他諸悪及穢国等 行住座臥想 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悪 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実心中 懃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実心中口業 讃嘆彼阿弥陀仏及依正二報。又真実心中口業 毀厭三界六道等 自他依正二報苦悪之事。
亦讃嘆一切衆生 三業所為善。
若非善業者 敬而遠之。亦不随喜也。
又真実心中身業 合掌礼敬 四事等 供養彼阿弥陀仏及依正二報。
又真実心中身業 軽慢厭捨 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
又真実心中意業 思想観察憶
念彼阿弥陀仏及依正二報 如現目前。
又真実心中意業 軽賤厭捨 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乃至}
又決定深信 釈迦仏 説此観経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証賛彼仏依正二報 使人忻慕。{乃至}
又深心深信者 決定建立自心 順教修行 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学異見異執之所 退失傾動也。{乃至}
次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雑行。言正行者 専依往生経行 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専読誦此観経弥陀経無量寿経等。一心専注思想観察憶念彼国二報荘厳。若礼即一心専礼彼仏。若口称即一心専称彼仏。若讃嘆供養即一心専讃嘆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仏願故。
若依礼誦等 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 自余諸善悉名雑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憶念不断 名為無間也。若行後 雑行即心常間断。雖可回向得生 衆名疎雑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発願心。言回向発願心者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所修 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
真実深信心中回向 願生彼国。故名回向発願心也。

(21)
又云
定善示観縁。

(22)
又云
散善顕行縁。

(23)
又云
浄土之要難逢。[文]{抄出}

(24)
又云
如観経説 先具三心 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礼拝彼仏 口業讃嘆称揚彼仏 意業専念観察彼仏。凡起三業 必須真実故 名至誠心。{乃至}
三者回向発願心。所作一切善根 悉皆回願往生 故名回向発願心。具此
三心 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観経具説 応知。{乃至}
又菩薩已勉生死 所作善法回 求仏果 即是自利。
教化衆生尽未来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衆生 悉為煩悩繋縛 未勉悪道生死等苦。随縁起行 一切善根具速回 願往生阿弥陀仏国。到彼国已 更無所畏。如上四修 自然任運 自利利他無不具足。応知。

(25)
又云
若欲捨専 修雑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雑縁乱動失正念故
与仏本願不相応故 与教相違
故 不順仏語故 係念不相続故 憶想間断故 回願不慇重真実故 貪瞋諸見煩悩来間断故 無有慙愧懺悔心故。
懺悔有三品。{乃至}
上中下。
上品懺悔者 身毛孔中血流 眼中血出者 名上品懺悔。
中品懺悔者 徧身熱汗従毛孔出 眼中血流者 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 徧身徹熱 眼中涙出者 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 是久種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 重人 不惜身命 乃至小罪若懺即 能徹心髓 能如此懺者 不問久近 所有重障皆頓滅尽。
若不如此 縦使日夜十二時急走 終是無益。差不作者 応知。雖不能流涙流血等 但能真心徹到者 即与
上同。{已上}

(26)
又云
総不論 照摂余雑業行者。

(27)
又云
如来出現於五濁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説多聞而得度 或説少解証三明
或教福恵双除障 或教禅念座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脱

(28)
又云

万劫修功実難続 一時煩悩百千間
若待娑婆証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門門不同名漸教 万劫苦行証無生
畢命為期専念仏 須臾命断仏迎将
一食之時尚有間 如何万劫不貪瞋
貪瞋障受人天路 三悪四趣内安身{抄要}

(29)
又云
定散倶回入宝国 即是如来異方便
韋提即是女人相 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

(30)
論註曰
有二種功徳相。一者従有漏心生 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 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 皆是顛倒 皆是虚偽。故名不実功徳。{已上}

(31)
安楽集云
引大集経月蔵分言 我末法時中 億億衆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 是五濁悪世 唯有浄土一門可通入路。

(32)
又云
未満一万劫已来 恒未勉火宅 顛倒墜堕故。各用功至重 獲報偽也。{已上}

(33)

然今拠大本 超発 真実・方便之願。
亦観経 顕彰 方便・真実之教。
小本 唯開 真門 無方便之善。
是以三経真実 選択本願為宗也。
復三経方便 即是修諸善根 為要也。
依此按方便之願 有仮有真 亦有行有信。願者即是臨終現前之願也。:行者即是修諸功徳之善也。
信者即是至心発願欲生之心也。依此願之行信 顕開浄土之要門方便権仮。
従此要門 出正助雑三行。就此正助中 有専修 有雑修。就機有二種。一者定機二者散機也。又有二種三心。亦有二種往生。二種三心者 一者定三心 二者散三心。定散心者 即自利各別心也。
二種往生者 一者即往生 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即是胎生辺地 双樹林下往生也。
即往生者 即是報土

化生也。

亦此経有真実。斯乃開金剛真心 欲顕摂取不捨。然者濁世能化釈迦善逝 宣説 至心信楽之願心。
報土真因 信楽為正故也。
是以大経 言信楽。如来誓願疑蓋無雑故 言信也。
観経説深心。対諸機浅信故 言深也。
小本 言一心。二行無雑故 言一也。
復就一心 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実之心是也 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34)

依宗師意云 依心起於勝行。門余八万四千。漸頓則各称所宜。随縁者則皆蒙解脱。然常没凡愚 定心難修 息慮凝心故。散心難行 廃悪修善故。
是以立相住心 尚難成故 言縦尽千年寿 法眼未曾開。
何況無相

離念 誠難獲。故言 如来懸 知末代罪濁凡夫 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如似 無術通人 居空立舎也。
言門余者 門者即八万四千仮門也。余者則本願一乗海也。

(35)

凡就一代教 於此界中 入聖得果 名聖道門 云難行道。就此門中 有大・小・漸・頓・一乗・二乗・三乗。権・実・顕・蜜・竪出・竪超。
則是自力利他教化地 方便権門之道路也。
於安養浄刹 入聖証果 名浄土門 云易行道。就此門中 有横出・横超・仮・真・漸・頓・助・正・雑行・雑修・専修也。
正者五種正行也。助者除

名号已外五種是也。雑行者 除正助已外 悉名雑行。此乃横出・漸教 定散・三福 三輩・九品 自力仮門也。

横超者 憶念本願 離自力之心 是名横超他力也。斯即専中之専 頓中之頓 真中之真 乗中之一乗。斯乃真宗也。已顕真実行之中畢。

(36)

夫雑行・雑修 其言一而其意惟異。於雑之言 摂入万行。対五正行 有五種雑行。雑言 人・天・菩薩等解行 雑故曰雑。自本非往生因種 廻心回向之善。
故曰浄土之雑行也。復就雑行 有専行 有専心 復有雑行 有雑心。:専行者 専修一善 故曰専行。専心者 専回向故 曰専心。雑行・雑心者 諸善兼行故

 曰雑行。定散心雑故 曰雑心也。

亦就 正・助 有専修 有雑修。就此雑修 有専心 有雑心。就専修 有二種 一者唯称仏名 二者有五専。就此行業 有専心 有雑心。
五専者 一専礼 二専読 三専観 四専称 五専讃嘆。是名五専修。専修 其言一而其意惟異。即是定専修復 散専修也。
専心者 専五正行而無二心故 曰専心。即是定専心 復是散専心也。雑修者 助正兼行故 曰雑修。
雑心者 定散心雑故 曰雑心也。応知。
凡於浄土一切諸行 綽和尚云万行 道和尚称雑行。感禅師云諸行。信和

尚依感師 空聖人依導和尚也。

拠経家 披師釈 雑行之中 雑行雑心・雑行専心・専行雑心。亦正行之中専修専心・専修雑心。雑修雑心 此皆辺地・胎宮・懈慢界業因。
故雖生極楽 不見三宝・仏心光明 不照摂余雑業行者也。
仮令之誓願 良有由哉。仮門之教 忻慕之釈 是弥明也。
二経之三心 依顕之義異也 依彰之義一也。
三心一異之義 答竟。

(37)

又問。大本 観経三心与 小本一心一異云何。

答。今就方便真門誓願 有行有信。亦有真実 有方便。願者即植諸徳本之願是也。行者此有二種 一者善本二者徳本也。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願也}

就機 有定 有散。往生者此難思往生是也。仏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宮是也。
准知観経 此経 亦応有顕彰隠蜜之義。言顕者経家嫌貶一切諸行少善 開示善本徳本真門 励自利一心勧 難思往生。
是以経 説多善根多功徳多福徳因縁 釈云九品倶回得不退。

或云 無過念仏往西方三念五念仏来迎。

此是此経示顕義也。此乃真門中之方便也。言彰者 彰真実難信之法
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 欲令帰無礙大信心海。良勧既恒沙勧信 亦恒沙信故 言甚難也。
釈云 直為弥陀


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開隠彰義也。

経言執持。亦言一心。執言彰心堅牢而不移転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言者 名無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真実也。斯経大乗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説経也。

爾者 如来所以興出於世 恒沙諸仏証護正意 唯在斯也。是以四依弘経大士 三朝浄土宗師 開真宗念仏 導濁世邪偽。
三経大綱 雖有顕彰隠蜜之義 彰信心為能入。故経始称如是。如是之義 則善信相也。
今按三経 皆以金剛真心為最要。真心即是大信心。大信心 希有最勝真妙清浄。何以故 大信心海甚以叵入 従仏力発起故。真実楽邦 甚以易往 籍願力即生故。
今将談一心一異義 当此意也。
三経一心之義答竟。

(38)

夫濁世道俗 応速入円修至徳真門 願難思往生。就真門之方便 有善本 有徳本。復有定専心 復有散専心 復有定散雑心。雑心者 大小・凡聖一切善悪 各以助正間雑心 称念名号。
良教者頓而根者漸機。行者専而心者間雑。故曰雑心也。定散之専心者 以信罪福心 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専心也。
善本者 如来嘉名。此嘉名者 万善円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
徳本者 如来徳号。此徳号者一声称念 至徳成満 衆禍皆転。十方三世徳号之本。故曰徳本也。

然則釈迦牟尼仏 開演功徳蔵 勧化十方濁世。阿弥陀如来 本発果遂之誓{此果遂之願者廿願}悲引諸有群生海。
既而有悲願。名植諸徳本之願 復名係念定生之願 復名不果遂者之願 亦可名至心回向之願也。

(39)
是以大経願言
設我得仏 十方衆生 聞我名号 係念我国 植諸徳本 至心回向 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 不取正覚。

(40)
又言
於此諸智疑惑不信 然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 願生其国。此諸衆生 生彼宮殿。

(41)
又言
若人無善本 不得聞此経。
清浄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已上}

(42)
無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仏 無量国中所有衆生 聞説我名 以己善根 回向極楽。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已上}

(43)
平等覚経言
非有是功徳人 不得聞是経名
唯有清浄戒者 乃還聞斯正法
悪驕慢蔽懈怠 難以信於此法
宿世時見仏者 楽聴聞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 仏在世甚難値
有信慧不可致 若聞見精進求{已上}

(44)
観経言
仏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寿仏名。{已上}
(45)
阿弥陀経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 得生彼国 聞説阿弥陀仏執持名号。{已上}

(46)
光明寺和尚云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仏者 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経中処処広讃念仏功能。如無量寿経四十八願中。唯明専念
弥陀名号 得生。又如弥陀経中 一日七日専念弥陀名号 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仏 証成不虚也。
又此経定散文中 唯標専念 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広顕念仏三昧竟。

(47)
又云
又決定深信 弥陀経中十方恒沙諸仏 証勧一切凡夫決定得生。{乃至}
諸仏言行 不相違失。縦令釈迦 指勧一切凡夫 尽此一身 専念専修 捨命已後 定生彼国者 即十方諸仏 悉皆同賛同勧同証。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一仏所化即是一切仏化。一切仏化即是一仏所化。即弥陀経中説{乃至}
又勧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次下
文云 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仏 同賛釈迦能 於五濁悪時・悪世界・悪衆生・悪煩悩・悪邪・無信盛時 指賛弥陀名号 勧励衆生称念 必得往生。即其証也。
又十方仏等 恐畏衆生不信釈迦一仏所説 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 徧覆三千世界説誠実言 汝等衆生 皆応信是釈迦所説・所讃。所証。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是故一仏所説一切仏 同証成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抄要}

(48)
又云
然望仏願意者 唯勧正念 称名。
往生義 疾不同雑散之業。如此経及諸部中 処処広嘆 勧令称名 将為要益也。応知。

(49)
又云
従仏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 流通於遐代。上来雖説定散両門之益 望仏本願 意在衆生一向専称弥陀仏名。

(50)
又云
極楽無為涅槃界 随縁雑善恐難生
故使如来選要法 教念弥陀専復専

(51)
又云

劫欲尽時五濁盛 衆生邪見甚難信
専専指授帰西路 為他破壊還如故
曠劫已来常如此 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強縁 致使輪回難得度

(52)
又云
種種法門皆解脱 無過念仏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仏来迎
直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53)
又云
一切如来設方便 亦同今日釈迦尊
随機説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門{乃至}
仏教多門八万四 正為衆生機不同
欲覓安身常住処 先求要行入真門

(54)
又云{智昇師礼懺儀文云光明寺礼賛也}
爾比日 自見聞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専・修(雑)有異。但使専意 作者 十即十生。修雑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已上}

(55)
元照律師弥陀経義疏云
如来 欲明 持名功勝。先貶余善 為少善
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誦・座禅・懺念・苦行 一切福業 若無正信 回向願求 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若依此経 執持名号 決定往生。即知 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徳也。
昔作此解 人尚遅疑。近得襄陽石碑経本文 理冥符。始懐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 聞説阿弥陀仏 一心不乱 専称名号。以称名故 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徳・多善根・多福徳因縁。{已上}

(56)
孤山疏云
執持名号者 執謂執受 持謂住持。
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已上}

(57)
大本言
如来興世 難値難見。諸仏経道 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 得聞亦難。遇善
知識 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経信楽受持 難中之難 無過此難。是故我法
如是作 如是説 如是教。応当信順如法修行。{已上}

(58)
涅槃経言
如経中説 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 説善知識 則已摂尽。如我所説 一切悪行邪見。一切悪行因雖無量 若説邪見 則已摂尽。或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信心為因。是菩提因 雖復無量 若説信心則已摂尽。

(59)
又言
善男子 信有二種。一者信 二者求。如是之人 雖復有信 不能推求 是故名為信
不具足。
信復有二種。一従聞生 二従思生。是人信心 従聞而生 不従思生 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復有二種。一信有道 二信得者。是人信心 唯信有道 都不信有得道之人 是名為信不具足。
復有二種。
一者信正 二者信邪。言有因果 有仏法僧 是名信正。言無因果 三宝性異 信諸邪語 富闌那等 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仏法僧宝 不信三宝同一性相。雖信因果 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乃至}
善男子 有四善事。獲得悪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 読誦経典。二者為利養故 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属故 而行布施。四者為非想非非想処故 繋念思惟。是四善事 得悪果報。
人修習 如是四事 是名没没已還出 出已還没。何故名没 楽三有故 何故名出 以見明故 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以故還出没。増長邪見 生驕慢故。是故我於経中 説偈

若有衆生楽諸有 為有造作善悪業
是人迷失涅槃道 是名蹔出還復没
行於黒闇生死海 雖得解脱雑煩悩
是人還受悪果報 是名蹔出還復没

如来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 二者無
為。
有為涅槃 無常。楽我浄無為涅槃。有常人 深信 是二種戒倶 有因果。是故名為戒。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
***************

所楽(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来所説十二部経。唯信六部 未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経 不能読誦 為他解説 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又復受是六部経已 為論議故 為勝他故 為利養故 為諸有故 持読誦説。是故名為聞不具足。{略抄}

(60)
又言
善男子 第一真実善知識者 所謂菩薩・諸仏。世尊 何以故 常以三種善調御故。

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 二者畢竟呵責 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仏 即是真実善知識也。
復次善男子 仏及菩薩為大医故 名善知識。何以故 知病知薬 応病授薬故。譬如良医善八種術。先観病相。相有三種。何等為三。謂風・熱・水。風病之人授之蘇油。熱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薑湯。以知病根 授薬得差。故名良医。
仏及菩薩亦復如是。知諸凡夫病 有三種。一者貪欲 二者瞋恚 三者愚痴。貪欲病者 教観骨相。瞋恚病者 観慈悲相。愚痴病者 観十二縁相。以是義故 諸仏・菩薩名善知識。
善男子 譬如船師 善度人故 名大船師。諸仏・菩薩亦復如是。度諸衆生 生死大
海。以是義故 名善知識。{抄出}

(61)
華厳経言
汝念善知識 生我如父母
養我如乳母 増長菩提分
如医療衆疾 如天灑甘露
如日示正道 如月転浄輪

(62)
又言
如来大慈悲 出現於世間
普為諸衆生 転無上法輪
如来無数劫 勤苦為衆生
云何諸世間 能報大師恩{已上}

(63)
光明寺和尚云

唯恨衆生疑不疑 浄土対面不相忤
莫論弥陀摂不摂 意在専心回不回
或道従今至仏果 長劫讃仏報慈恩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出娑婆
何期今日至宝国 実是娑婆本師力
若非本師知識勧 弥陀浄土云何入
得生浄土報慈恩

(64)
又云
仏世甚難値 人有信慧難

遇聞希有法 此復最為難
自信教人信 難中転更難
大悲弘{弘字知昇法師懴儀文也}普化 真成報仏恩。

(65)
又云
帰去来他郷不可停 従仏帰本家還
本国一切行願自然成
悲喜交流深自度 不因釈迦仏開悟
弥陀名願何時聞 荷仏慈恩実難報

(66)
又云
十方六道 同此輪回無際 循循沈愛波 而沈苦海。
仏道人身難得 今已得。浄土難聞 今已聞。信心難発 今已発。{已上}

(67)

真知 専修而雑心者 不獲大慶喜心。
故宗師云 無念報彼仏恩。
雖作業行心生軽慢。
常与名利相応故
人我自覆 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楽近雑縁 自障障他 往生正行故。
悲哉 垢障凡愚 自従無際已来 助正間雑 定散心雑故 出離無其期。
自度 流転輪回 超過微塵劫 叵帰仏願力 叵入大信海。
良可傷嗟 深可悲歎。
凡大小聖人 一切善人 以本願嘉号為己善根故 不能生信 不了仏智。
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無入報土也。

(68)

是以 愚禿釈鸞 仰論主解義 依宗師

勧化 久出万行諸善之仮門 永離双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徳本真門 偏発難思往生之心。

然今 特出方便真門 転入選択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 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爰久入願海 深知仏恩。為報謝至徳 摭真宗簡要 恒常称念 不可思議徳海。弥喜愛 斯特頂戴斯也。

(69)

信知 聖道諸教 為在世正法 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 機已失 時乖機也。

浄土真宗者 在世正法 像末法滅濁悪群萌斉悲引也。

(70)
是以 拠経家披師釈 弁説人差別者 凡諸経起説不過五種。一者仏説 二
者 聖弟子説 三者天仙説 四者鬼神説 五者変化説。
爾者四種所説 不足信用。斯三経者 則大聖自説也。

(71)
大論釈四依云
欲入涅槃時 語諸比丘 従今日応依法 不依人。応依義 不依語 応依智 不依識 応依了義経 不依不了義。依法者 法有十二部 応随此法 不応随人。依義者 義中無諍 好悪・罪福・虚実。故語已得義。
義非語也。如人以指 指月 以示教我 看視指 而不視月。
人語言 我以指指月 令汝知之 汝何看指 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 語非義也。以此故 不応依語。
依智者 智能籌量 分別善悪。識常求楽 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応依識。依了義経
者 有一切智人 仏第一。一切諸経書中 仏法第一。一切衆中 比丘僧第一。無仏世衆生 仏為此重罪。不種見仏善根人。{已上}

(72)

爾者末代道俗 善可知四依 修法也。

(73)

然拠正真教意 披古徳伝説。顕開 聖道浄土真仮 教誡 邪偽・異執外教。勘決 如来涅槃之時代 開示 正・像・末法旨際。

(74)
是以玄忠寺綽和尚云
然修道之身相続不絶 逕一万劫 始証不退位。当今凡夫 現名信想軽毛 亦曰
仮名 亦名不定聚 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拠菩薩瓔珞経 具弁入道行位 法爾故名難行道。

(75)
又云
有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勧帰浄土者 若機教時乖 難修難入。正法念経云
行者一心求道時 常当観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名為失不名利
何者如 攅湿木 以求火 火不可得 非時故。
若折乾薪 以覓水 水不可得。無智故。
大集月蔵経云 仏滅度後第一五百年 我諸弟子 学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
 学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 学多聞読誦 得堅固。第四五百年 造立塔寺 修福 懺悔 得堅固。第五五百年 白法隠滞 多有諍訟 微有善法 得堅固。計今時衆生 即当 仏去世後 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 修福 応称仏名号時者。一念称阿弥陀仏 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恒懺悔人也。

(76)
又云
弁経住滅者 謂 釈迦牟尼仏一代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万年 衆生
減尽 諸経悉滅。如来 悲哀 痛焼衆生 特留此経 止住百年。
(77)
又云
大集経云 我末法時中 億億衆生 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 是五濁悪世。唯有浄土一門 可通入路。{已上}

(78)

爾者 穢悪濁世群生 不知末代旨際 毀僧尼威儀。今時道俗 思量己分。

(79)

按三時教者 勘如来般涅槃時代 当周第五主 穆王五十一年壬申。
従其壬申 至我元仁元年。{元仁者後堀川院諱茂仁聖代也}甲

申二千一百八十三歳也。
又依賢劫経 仁王経 涅槃等説 已以入末法 六百八十三歳也。
(80)
披閲末法灯明記{最澄製作}曰

夫 範衛一如 以流化者 法王光宅四海 以乗風者仁王。然則 仁王・法王互顕 而開物 真諦・俗諦逓因而弘教。所以玄籍 盈宇内 嘉猶溢天下。
爰愚僧等 率容天網 俯仰厳科。未遑寧処。然法有三時 人亦三品。化制之旨 依時興讃(替)。
毀讃之文 遂人取捨。夫三石(古)之運 減衰不同。後五之機 慧悟又異。豈拠一途済 就一理 整乎。故詳正・像・末之旨際 試彰破持僧之事。於中有三。初決正・像・末。次定破持僧事。後挙教比例。

初決 正・像・末 出諸説 不同。且述一説。
大乗基 引賢劫経言 仏涅槃後正法五
百年 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 釈迦法滅尽。不言末法。准余所説 尼 不順八敬 而懈怠故 法不更増。故不依彼。
又 涅槃経於末法中 有十二万大菩薩衆 持法不滅。此拠上位故 亦不同。

問 若爾者 千五百年之内行事云何。
答 依大術経 仏涅槃後 初五百年 大迦葉等七賢聖僧 次第持正法不滅。五百年後正法滅尽。至六百年後 九十五種外道 競起。馬鳴出世 伏諸外道。七百年中 龍樹出世 摧邪見幢。於八百年 比丘縦逸 僅一二有得道果。至九百年 奴為比丘 婢為尼。一千年中 開不浄観 瞋恚不欲。千一百年 僧尼嫁娶 毀謗僧毘
尼。千二百年 諸僧尼等 倶有子息。千三百年 袈裟変白。千四百年 四部弟子 皆如猟師 売三宝物。爰曰 千五百年 拘睒弥国 有二僧 互起是非 遂殺害。仍教法 蔵於竜宮也。涅槃十八 及仁王等復有此文。
準此等経文 千五百年後 無有 戒・定・慧也。故大集経五十一言 我滅度後 初五百年 諸比丘等 於我正法 解脱堅固。{初得聖果名為解脱}
次五百年 禅定堅固。次五百年 多聞堅固。次五百年 造寺堅固。後五百年 闘諍堅固 白法隠没 云云
此意初三分五百年 如次戒定慧三法 堅固得住。即上所引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二時是也。造寺已後 並是末法。
故基 般若会釈云 正法五百年 像法
一千年 此千五百年後之 正法滅尽。故知 已後是属末法。

問 若爾者 今世正当何時。
答 滅後年代 雖有多説 且挙両説。一 法上師等 依周異 説言 仏当第五主 穆王満五十一年壬申 入滅。若依此説 従其壬申 至我延暦二十年辛巳 一千七百五十歳。二 費長房等 依魯春秋 仏当周第二十主 匡王班四年壬子 入滅。若依此説 従其壬子至我延暦二十年辛巳 一千四百十歳。故如今時 是像法最末時也。
彼時行事 既同末法。然則於末法
中 但有言教 而無行証。若有戒法 可有破戒。既無戒法 由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無、何況持戒。故大集云 仏涅槃後 無戒満州 云云。

問 諸経律中 広制破戒 不聴入衆。破戒尚爾 何況無戒 而今重論末法 無戒。豈無瘡 自以傷哉。
答 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 広載諸経。
内外道俗 誰不披諷。豈貪求自身邪活 隠蔽持国之正法乎。但今所論末法 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為世真宝。無福田。設末法中 有持戒者 既是怪異 如市有虎。此誰可信。

問 正・像・末事 已見衆経。末法名字 為世真宝 出聖典。
答大集第九云 譬如真金為無価宝 若無真金者 銀為無価宝。若無銀者 鍮石・偽宝為無価。若無偽宝 赤白銅・鉄・白錫・鉛為無価。如是一切世間宝 仏法無価。
若無仏宝者 縁覚無上。若無縁覚 羅漢無上。若無羅漢 余賢聖衆以無上。若無余賢聖衆 得定凡夫以為無上。若無得定凡夫 浄持戒以為無上。若無浄持戒 漏戒比丘以為無上。若無漏戒 剃除鬚髪 身箸袈裟名字比丘 為無上宝。比余九十五種 異道 最為第一。
応受世供 為物初福田。何以故 破能身衆生 所怖
畏故 有護持養育 安置是人 不久得忍地。{已上経文}
此文中有八重無価。所謂 如来像 縁覚・声聞及前三果 得定凡夫 持戒・破戒・無戒名字 如其次 名為正・像・末之時 無価宝也。
初四正法時 次三像法時 後一末法時。由此明知 破戒・無戒 咸是真宝。

問 伏観前文 破戒名字 莫不真宝。何故 涅槃大集経 国王大臣 供破戒僧 国起三災 遂生地獄。破戒尚爾 何況無戒。而爾如来 於一破戒 或毀 或讃。豈一聖之説 有両判之失。
答 此理不然。涅槃等経 且制正法之破
戒。非 像・末代之比丘。其名雖同 而時有異。随時 制許。是大聖旨。破於世尊 無両判失。

問 若爾 以何知。涅槃等経 但制止 正法所有破戒 非像・末僧。
答 如所引大集所説 八重真宝 是其証也。皆為当時 無価故。但正法時 破戒比丘 穢清浄衆。故仏固禁制不入衆。所以然者  涅槃第三云 如来今以無上正法 付嘱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乃至} 
有破戒 毀正法者 王及大臣四部衆 応当苦治。如是王臣等 得無量功徳{乃至} 是我弟子 真声聞也 得福無量{乃至} 
如是制文法 往往衆多。皆是正法所明之制文。非像・末教。所以然者 像
季・末法 不行正法 無法可毀。何名毀法。
無戒可破 誰名破戒。又其時大王 無行而可護。由何出三災 及於失戒慧。又像・末 無証果人。如何明 被聴護二聖。故知上所説 皆約正法世 有持戒時 有破戒故。

次 像法千年中 初五百年 持戒漸減 破戒漸増。雖有戒行而無証果。故涅槃七云 迦葉菩薩白仏言世尊 如仏所説 有四種魔。若魔所説及仏所説 我当云何而得分別。有諸衆生 随逐魔行。復有随順仏説者 如是等輩 復云何知。
仏告迦葉 我涅槃七百歳後 是魔波旬
 漸起 当頻 壊我之正法。譬如猟師身 服法衣。魔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 亦復如是。{乃至}
聴 諸比丘 受畜 奴(卑)・僕使・牛・羊・象・馬 乃至銅鉄釜錫 大小銅盤 所須之物 耕田・種(植)・販売。市易 儲穀米。如是衆事 仏大悲故 憐愍衆生皆聴畜。如是経律悉是魔説 云云
既云七百歳後 波旬漸起。故知 彼時比丘 漸貪畜八不浄物。作此妄説 即是魔流也。此等経中明指年代 具説行事。不可更疑。其挙一文 余皆準知。

次像法後半 持戒減少 破戒巨多。故涅槃六云{乃至}  又十輪言 若依我法 出家造作悪行。此非沙門 自称沙門亦非梵行自称梵行。如是比丘 能開示一切天・竜・夜叉 一切善法功徳伏蔵 為衆生善知識。雖不少欲知足 剃除鬚髪被箸法服。以是因縁故 能為衆生 増長善根。於諸天・人開示善道。乃至破戒比丘 雖是死人 而戒余才 如牛黄。此雖死而人故取之。亦如麝香 後有用 云云。
既云 迦羅林中 有一鎮頭迦樹。此喩 像運已衰 破戒濁世僅有一二持戒比丘。
又云 破戒比丘雖是死人 猶如麝香死而有用。為衆生善知識。明知 此時 漸許破
戒 為世福田。同前大集。

次像季後 全是無戒。仏知時運 為済末俗 讃名字僧 為世福田。
又大集五十二云 若後末世 於我法中 剃除鬚髪 身箸袈裟名字比丘 若有壇越 捨於(施)供養 得無量福。
又賢愚経言 若壇越 将来末世 法乗欲尽 正使蓄妻 侠子 四人以上名字僧衆 応当礼敬 如舎利弗・大目連等・
又云 若打罵破戒 無知身着袈裟 罪同出万億仏身血。若有衆生 為我法剃除鬚髪被服袈裟 設不持戒 彼等悉 已涅槃為印之
所印也。{乃至}  
大悲経云 仏告阿難 於将来世 法欲滅尽時 当有比丘・比丘尼 於我法中 得出家 己手牽児臂 而共遊行彼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 作非梵行。彼等雖為酒因縁 於此賢劫中 当有千仏興出 我為弟子。次後 弥勒当補我所。乃至最後盧至如来 如是次第 汝応当知。阿難於我法中 但使性是沙門 **行自称沙門。形似沙門 尚有被着袈裟者 於賢劫 弥勒為首 乃至盧至如来 彼諸沙門 如是仏所 於無余涅槃 次第 得入涅槃。無有遺余。何以故** 如来一切沙門中 乃至一称仏名 一生信者 所作功徳 終不虚設。我以仏智 惻知法界故 云云{乃至} 
此等諸経 皆指年代 将来末世
名字比丘 為世尊師。若以正法時制文 而制末法世名字僧者 教・機相乖 人・法 不合。由此律云 制非制者 則断三明。所記説 是有罪。此上引経 配当已訖。

後挙教 比例者 末法法爾 正法毀壊 三業無記。四儀有乖。且如 像法決疑経云。{乃至} 又遺教経云{乃至} 又法行経云
{乃至} 鹿子母経云{乃至} 又仁王経云{乃至}
{已上略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