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トーク

顕浄土真実信文類 (本)

出典: 浄土真宗聖典『ウィキアーカイブ(WikiArc)』

2013年12月18日 (水) 20:37時点における林遊 (トーク | 投稿記録)による版

顕浄土真実信文類 序
愚禿釈親鸞集     

(序)

夫以 獲得信楽 発起自如来選択願心。
開闡真心 顕彰従大聖矜哀善巧。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 沈自性唯心 貶浄土真証。
迷定散自心 昏金剛真信。
爰愚禿釈親鸞 信順諸仏如来真説 披閲論家釈家宗義。
広蒙三経光沢 特開一心華文。
且至疑問 遂出明証。
誠念仏恩深重 不恥人倫哢言。
忻浄邦徒衆 厭穢域庶類 雖加取捨 莫生毀謗矣。

  至心信楽之願  正定聚之機

顕浄土真実信文類 三

愚禿釈親鸞集    

(1)

謹按 往相廻向 有大信。
大信心者 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 忻浄厭穢之妙術 選択廻向之直心 利他深広之信楽 金剛不壊之真心 易往無人之浄信 心光摂護之一心 希有最勝之大信 世間難信之捷径 証大涅槃之真因 極速円融之白道 真如一実之信海也。
斯心 即是 出於念仏往生之願。
斯大願 名選択本願 亦名本願三心之願 復名至心信楽之願 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
然常没凡愚 流転群生 無上妙果不難成 真実信楽実難獲。
何以故 乃由如来加威力故 博因大悲広慧力故。
遇獲浄信者 是心不顛倒 是心不虚偽。
是以極悪深重衆生 得大慶喜心 獲諸聖尊重愛也。

(2)

至心信楽本願文。大経言
設我得仏 十方衆生 至心信楽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覚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3)

無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証得無上覚時 余仏刹中諸有情類 聞我名 已所有善根 心心廻向 願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菩提 唯除造無間悪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已上}

(4)

本願成就文経言
諸有衆生 聞其名号 信心歓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願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転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5)

無量寿如来会言[菩提流支訳]
他方仏国所有有情 聞無量寿如来名号 能発一念浄信 歓喜愛楽 所有善根回向 願生無量寿国者 随願皆生 得不退転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6)

又言
聞法能不忘 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是故当発意。{已上}

(7)

又言
如是等類 大威徳者。能生広大仏法異門。{已上}

(8)

又言
如来功徳仏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天竜夜叉所不及。二乗自絶於名言。
若諸有情当作仏 行超普賢登彼岸
敷演一仏之功徳。時逾多劫不思議。
於是中間身滅度 仏之勝慧莫能量。
是故具足於信聞 及諸善友之摂受
得聞如是深妙法 当獲重愛諸聖尊。
如来勝智徧虚空 所説義言唯仏悟。
是故博聞諸智土 応信我教如実言。
人趣之身得甚難。如来出世遇亦難。
信慧多時方乃獲。是故修者応精進。
如是妙法已聴聞 常令諸仏而生喜。{抄出}

(9)

論註曰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義 欲如実修行相応故。
称彼如来名者 謂称無礙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 仏光明是智慧相也。
此光明 照十方世界 無有障礙。
能除十方衆生 無明黒闇。
非如日月珠光 但破室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実修行相応者 彼無礙光如来名号 能破衆生一切無明 能満衆生一切志願。然有称名憶念 而無明由存 而不満所願者 何者由 不如実修行 与名義不相応故也。
云何為不如実修行 与名義不相応。
謂 不知如来 是実相身 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応。
一者信心不淳[淳字]{常倫反又音純也又厚朴也朴字音卜也薬名也}[諄字]{至也誠懇之貌也同上字}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 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続 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転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 無決定 無決定故 念不相続。亦可念不相続故 不得決定信 不得決定信故 心不淳。
与此相違 名如実修行相応。
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10)

讃阿弥陀仏偈曰{曇巒和尚造也}
諸聞阿弥陀徳号 信心歓喜慶所聞
乃曁一念。至心者 回向。願生皆得往。
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礼願往生。{已上}

(11)

光明寺観経義云
言如意者有二種。
一者如衆生意 随彼心念 皆応度之。
二如弥陀之意 五眼円照 六通自在 観機可度者 一念之中 無前無後 身心等赴 三輪開悟 各益不同也。{已上}

(12)

又云
此五濁五苦等 通六道受 未有無者。常逼悩之。
若不受此苦者 即非凡数摂也。{抄出}

(13)

又云
従何等為三 下至必生彼国已来 正明弁定三心以為正因。
即有其二。
一明世尊随機顕益 意蜜難知 非仏自問自徴 無由得解。
二明如来還 自答前三心之数。
経云 一者至誠心 至者真 誠者実。
欲明一切衆生 身口意業 所修解行 必須真実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内懐虚仮 貪瞋邪偽奸詐百端 悪性難侵 事同蛇蝎。
雖起三業 名為雑毒之善 亦名虚仮之行 不名真実業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縦使苦励身心 日夜十二時 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 衆名雑毒之善。欲回此雑毒之行 求生彼仏浄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正由[由字]{以周反経也行也従也用也}彼阿弥陀仏 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業所修 皆是真実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 亦皆真実。
又真実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実 二者利他真実。{乃至}
不善三業 必須真実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実心中作 不簡内外明闇 皆須真実故 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一者 決定深 信自身現是罪悪生死凡夫 曠劫已来常没常流転 無有出離之縁。
二者 決定深 信彼阿弥陀仏四十八願 摂受衆生 無疑無慮 乗彼願力 定得往生。
又決定 深 信釈迦仏 説此観経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証讃彼仏依正二報 使人忻慕。
又決定 深信 弥陀経中十方恒沙諸仏 証勧一切凡夫 決定得生。
又深信者 仰願一切行者等 一心唯信仏語 不顧身命 決定依行 仏遣捨者即捨 仏遣行者即行。仏遣去処即去。
是名随順仏教 随順仏意 是名随順仏願。是名真仏弟子。

又一切行者 但能依此経 深信行者 必不悞衆生也。
何以故 仏是満足大悲人故 実語故。
除仏已還 智行未満。
在其学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 果願未円。
此等凡聖 縦使測量諸仏教意 未能決了。
雖有平章 要須請仏証為定也。
若称仏意 即印可 言如是如是。
若不可仏意者 即言 汝等所説 是義不如是。
不印者 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
仏印可者 即随順仏之正教。
若仏所有言説 即是 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若多若少 衆不問菩薩・人・天等 定其是非也。
若仏所説 即是了教。
菩薩等説 尽名不了教也 応知。
是故今時 仰勧一切有縁往生人等。
唯可深信仏語 専注奉行。
不可信用 菩薩等不相応教 以為疑礙 抱惑 自迷 廃失往生之大益。{乃至}
釈迦指勧一切凡夫 尽此一身 専念専修 捨命已後 定生彼国者 即十方諸仏 悉皆同讃 同勧 同証。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
一仏所化 即是一切仏化。
一切仏化 即是一仏所化。
即弥陀経中説 釈迦 讃嘆極楽種種荘厳。
又勧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十方各有恒河砂等諸仏 同讃 釈迦能於五濁悪時悪世界・悪衆生・悪見・悪煩悩・悪邪無信盛時 指讃弥陀名号 勧励衆生 称念必得往生 即其証也。
又十方仏等 恐畏 衆生不信 釈迦一仏所説 即共同心同時 各出舌相 徧覆三千世界 説誠実言 汝等衆生 皆応信 是釈迦所説所賛所証。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 時節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必無疑也。
是故一仏所説 即一切仏 同証誠 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一者 一心専念弥陀名号 行住座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仏願故
若依礼誦等 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 自余諸善 悉名雑行。{乃至}
衆名疎雑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発願心。{乃至}又回向発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実心中 回向願 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学・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乱破壊。
唯是決定 一心捉正直進 不得聞彼人語。
即有進退心 生怯弱 回顧 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問曰 若有解行不同邪雑人等 来相惑乱 或説種種疑難 道不得往生 或云 汝 等衆生 曠劫已来 及以今生身口意業 於一切凡聖身上 具造十悪・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 未能除尽。
然此等之罪 繋属三界悪道。
云何一生修福念仏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国 永得証悟不退位也。

答曰 諸仏教行 数越塵砂。
稟識機縁 随情非一。
譬如世間人 眼可見 可信者 如明能破闇 空能含有 地能載養 水能生潤 火能成壊。
如此等事 悉名待対之法。
即目可見 千差万別。
何況 仏法不思議之力 豈無種種益也。
随出一門者 即出一煩悩門也。
随入一門者 即入一解脱智慧門也。
為[為字]{定也用也彼也作也是也相也}此 随縁起行 各求解脱。
汝何以 乃将非有縁之要行 障惑於我。
然我之所愛 即是我有縁之行 即非汝所求。
汝之所愛 即是汝有縁之行 亦非我所求。
是故 各随所楽 而修其行者 必疾得解脱也。
行者当知 若欲学解 従凡至聖 乃至仏果 一切無礙 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 必籍有縁之法。
少用功労 多得益也。

又白 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 説一譬喩 守護信心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 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 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 在南。
二是水河 在北。
二河各闊百歩 各深無底 南北無辺。
正水火中間 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 従東岸至西岸 亦長百歩 其水波浪交 過湿道。
其火焔 亦来焼道。水火相交 常無休息。
此人 既至空曠迥処 更無人物。
多有群賊悪獣 見此人単独 競来欲殺。
此人怖死 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 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 不見辺畔 中間見一白道 極是狭少。二岸相去雖近 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 群賊・悪獣 漸漸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 悪獣・毒虫 競来向我。
正欲向西 尋道而去 復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時 惶怖 不復可言。
即自思念 我今回亦死 住亦死 去亦死。
一種不勉死者 我寧尋此道 向前而去。既有此道 必応可度。
作此念時 東岸 忽聞人勧声。
仁者 但決定 尋此道行 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 我能護汝。衆不畏堕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 聞 此遣彼喚 即自正当身心 決定尋道直進 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 東岸群賊等 喚言 仁者回来 此道嶮悪 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 無悪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声 亦不回顧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善友相見 慶楽無已。
此是喩也。

次合喩者 言東岸者 即喩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 即喩極楽宝国也。
言群賊悪獣詐親者 即喩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沢者 即喩常随悪友 不値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 即喩衆生貪愛如水 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 即喩衆生貪瞋煩悩中 能生清浄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 即喩如水火。
善心微故 喩如白道。
又水波 常湿道者 即喩愛心常起 能染汚善心也。
又火焔 常焼道者 即喩瞋嫌之心 能焼功徳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 直向西者 即喩回諸行業 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 聞人声勧 遣尋道 直西進者 即喩釈迦已滅 後人不見 由有教法可尋。
即喩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 即喩別解・別行・悪見人等 妄説見解 迭相惑乱 及自造罪 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 即喩弥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 善友相見喜者 即喩衆生 久沈生死 曠劫淪回 迷倒自纏 無由解脱。
仰蒙釈迦発遣 指向西方 又籍弥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 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 乗彼願力之道 捨命已後 得生彼国 与仏相見 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 行住座臥 三業所修 無問昼夜時節 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故 名回向発願心。
又言回向者 生彼国已 還起大悲 回入生死 教化衆生 亦名回向也。
三心既具 無行不成。
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 無有是処也。
又此三心 亦通摂定善之義 応知{已上}

(14)

又云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 大須慙愧。
釈迦如来 実是慈悲父母 種種方便 発起 我等無上信心。{已上}

(15)

貞元新定釈教目録巻第十一云
集諸経礼懺儀{已上}[上下] 大唐西崇福寺 沙門智昇撰也。准貞元十五年十月廿三日勘編入云云。
懺儀上巻 智昇依 諸経造 懺儀中依 観経引善導礼懺 日中時礼。下巻者比丘善導集記云云。依彼懺儀鈔要文云

二者深心 即是真実信心。
信知 自身是具足煩悩凡夫 善根薄少 流転三界 不出火宅。
今信知 弥陀本弘誓願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 聞等 定得往生 及至一念 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乃至}
其有得聞 彼弥陀仏名号 歓喜至一心 皆当得生彼。{抄出}

(16)

往生要集云
入法界品言 譬如有人 得不可壊薬 一切怨敵 不得其便。
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
得菩提心不可壊法薬 一切煩悩 諸魔怨敵 所不能壊。
譬如有人 得住水宝 珠 瓔珞其身 入深水中 而不没溺。
得菩提心 住水宝珠 入生死海 而不沈没。
譬如金剛於百千劫 処於水中而爛壊 亦無異変。
菩提之心 亦復如是。於無量劫 処生死中 諸煩悩業 不能断滅 亦無損減{已上}

(17)

又云
我亦在彼摂取之中 煩悩障眼雖不能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身。{已上}

(18)

爾者 若行 若信 無有一事 非阿弥陀如来 清浄願心之所回向成就。
非無因 他因有也 可知。

(19)

問 如来本願 已発 至心信楽欲生誓 何以故論主 言一心也。
答 愚鈍衆生 解了為令易 弥陀如来 雖発三心 涅槃真因 唯以信心。
是故論主合三為一歟。

(20)

私闚三心字訓 三即合一。其意何者
言 至心者 至者 即是真也 実也 誠也。
心者 即是種也 実也。
言 信楽者 信者即是真也 実也 誠也 満也 極也 成也 用也 重也 審也 験也 宣也 忠也。
楽者 即是欲也 願也 愛也 悦也 歓也 喜也 賀也 慶也。
言 欲生者 欲者即是願也 楽也 覚也 知也。
生者 即是成也 作[作字]{則羅反 則落反 蔵洛反 為也 起也 行也 役也 始也 生也}也 為也 興也。
明知 至心即是 真実誠種之心故 疑蓋無雑也。
信楽即是 真実誠満之心 極成用重之心 審験宣忠之心

欲願愛悦之心 歓喜賀慶之心故 疑蓋無雑也。
欲生 即是願楽覚知之心 成作為興之心 大悲回向之心 故疑蓋無雑也。
今按三心字訓 真実心而虚仮無雑 正直心而邪偽無雑。
真知 疑蓋無間雑故 是名信楽。
信楽即是一心 一心即是真実信心。
是故論主 建言一心也 応知。

(21)

又問 如字訓 論主意 以三為義 其理雖可然 為愚悪衆生 阿弥陀如来 已発三心願。云何思念也。
答 仏意難惻雖然 窃推斯心 一切群生海 自従無始已来 乃至今日至今時 穢悪汚染 無清浄心 虚仮諂偽 無真実心。
是以如来 悲憫一切苦悩衆生海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行菩薩行時 三業所修 一念一刹那 無不清浄 無不真心。
如来以清浄真心 成就 円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称不可説 至徳。
以如来至心 回施 諸有一切煩悩悪業邪智群生海。
則是 彰利他真心。
故疑蓋無雑。
斯至心 則是 至徳尊号 為其体也。

(22)

是以大経言
不生 欲覚・瞋覚・害覚。 不起 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之法。 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 無 染・恚・痴。 三味常寂 智慧無礙。無有虚偽諂曲之心。和顔愛語 先意承問。勇猛精進 志願無惓。専求清白之法 以恵利群生。 恭敬三宝 奉事師長。以大荘厳 具足衆行 令諸衆生功徳成就。{已上}

(23)

無量寿如来会言
仏告阿難 彼法処比丘 於世間自在王如来 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前 広発如是大弘誓。
皆已成就。
世間希有 発是願 已如実安住。
種種功徳具足 荘厳 威徳広大清浄仏土。
修習如是菩薩行 時経於 無量無数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
内初未曾 起貪瞋 及痴・欲・害・恚 想不起 色・声・香・味・触・想 於諸衆生 常楽愛敬 猶如親属。{乃至}
其性調順 無有暴悪。
於諸有情 常懐慈忍心 不詐諂 亦無懈怠。
善言策進 求諸白法 普為群生 勇猛無退 利益世間 大願円満。{略出}

(24)

光明寺和尚云
欲 回此雑毒之行 求生彼仏浄土者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仏 因中行菩薩行時 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 皆是真実心中作。
凡 所施 為趣求 亦皆真実。
又真実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実 二者利他真実。{乃至}
不善三業 必須真実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 必須真実心中作 不簡内外明闇 皆須真実故 名至誠心。{抄要}
(25)

爾者大聖真言 宗師釈義 信知 斯心則是 不可思議不可称不可説一乗大智願海 回向利益他之真実心。
是名至心。

(26)

既言真実。言真実者

涅槃経言
実諦者一道清浄 無有二也。
言真実者 即是如来。
如来者 即是真実。
真実者 即是虚空。
虚空者 即是真実。
真実者 即是仏性。
仏性者 即是真実。{已上}

(27)

釈云 不簡内外明闇。
内外者 内者即是出世 外者即是世間。
明闇者 明者即是出世 闇者即是世間。
又復明者即智明 闇者即無明也。

涅槃経言
闇即世間 明即出世 闇即無明 明即智明。{已上}

(28)

次言信楽者 則是如来 満足大悲円融無礙信心海。
是故 疑蓋無有間雑。
故名信楽。
即以 利他回向之至心 為信楽体也。
然従無始已来 一切群生海 流転無明海 沈迷諸有輪 繋縛衆苦輪 無清浄信楽 法爾無真実信楽。
是以 無上功徳 難叵値遇 最勝浄信 難叵獲得。
一切凡小 一切時中 貪愛之心 常能汚善心 瞋憎之心 常能焼法財。
急作急修 如炙頭燃 衆名雑毒雑修之善。
亦名 虚仮諂偽之行。
不名真実業也。
以此虚仮 雑毒之善 欲生無量光明土 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如来 行菩薩行時 三業所修 乃至一念一刹那 疑蓋無雑。
斯心者 即如来大悲心故 必成 報土正定之因。
如来悲憐 苦悩群生海 以無礙広大浄信 回施諸有海。
是名 利他真実信心。

(29)

本願信心願 成就文 経言
諸有衆生 聞其名号信心歓喜 乃至一念{已上}

(30)

又言
他方仏国所有衆生 聞無量寿如来名号 能発一念浄信歓喜。{已上}

(31)

涅槃経言
善男子 大慈大悲名為仏性。
何以故 大慈大悲 常随菩薩 如影随形。
一切衆生 畢定 当得大慈大悲。
是故説言 一切衆生 悉有仏性。
大慈大悲者 名為仏性。
仏性者 名為如来。
大喜大捨 名為仏性。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 若不能(捨)二十五有 則不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諸衆生 畢当得故。
是故説言 一切衆生悉有仏性。
大喜大捨者 即是仏性 仏性者即是如来。
仏性者 名大信心。
何以故、以信心故 以、菩薩摩訶薩 則能具足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一切衆生 畢定 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説言 一切衆生悉有仏性。
大信心者 即是仏性 仏性者即是如来。
仏性者 名一子地。
何以故 以一子地因縁故 菩薩 則於一切衆生 得平等心。
一切衆生 畢定当得 一子地故 是故説言 一切衆生悉有仏性。
一子地者 即是仏性 仏性者 即是如来。{已上}

(32)

又言
或説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信心為因。
是菩提因 雖復無量 若説信心 則已摂尽。{已上}

(33)

又言
信復有二種。 一従聞生 二従思生。 是人信心 従聞而生 不従思生。 是故 名為 信不具足。 復有二種 一信有道 二信得者。
是人信心 唯信有道 都不信 有得道之人
是名 為信不具足。{已上抄出}

(34)

華厳経言
聞此法歓喜 信心無疑者
速成無上道。与諸如来等。

(35)

又言
如来能永断 一切衆生疑。
随其心所楽 普皆令満足。

(36)

又言
信為道元功徳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断除疑網出愛流 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浄 滅除驕慢。恭敬本。
亦為法蔵第一財。為清浄手受衆行。
信能恵施心無悋。信能歓喜入仏法。
信能増長智功徳。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諸根浄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壊。
信能永滅煩悩本。信能専向仏功徳。
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衆魔路 示現無上解脱道。
信為功徳不壊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増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仏。
是故依行説次第。信楽最勝甚難得。
{乃至}
若常信奉於諸仏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仏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仏法無厭足
若聞仏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浄僧 則得信心不退転
若得信心不退転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浄明利
若得諸根浄明利 則得親近善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広大善
若能修集広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仏所護念
若為諸仏所護念 則能発起菩提心
若能発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仏功徳
若能勤修仏功徳 則能生在如来家
若得生在如来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楽心清浄
若得信楽心清浄 則得増上最勝心
若得増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仏
若能如法供養仏 則能念仏心不動
若能念仏心不動 則常覩見無量仏
若常覩見無量仏 則見如来体常住
若見如来体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得得弁才無障礙
若得弁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辺法
若能開演無辺法 則能慈愍度衆生
若能慈愍度衆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若得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楽甚深法
若能愛楽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驕慢及放逸
若離驕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衆
若能兼利一切衆 則処生死無疲厭{略抄}

(37)

論註曰
名如実修行相応。是故 論主建言 我一心。{已上}

(38)

又言
経始 称如是 彰信為能入。{已上}

(39)

次言欲生者 則是如来 招喚 諸有群生之勅命。
即以 真実信楽 為欲生体也。
誠是 非大小・凡聖 定散自力之回向。
故 名不回向也。
然 微塵界有情 流転煩悩海 漂没生死海 無真実回向心 無清浄回向心。
是故 如来 矜哀一切苦悩群生海 行菩薩行時 三業所修 乃至一念一刹那 回向心為首 得成就大悲心故 以利他真実欲生心 廻施諸有海。
欲生即是廻向心。
斯則 大悲心故 疑蓋無雑。

(40)

是以 本願欲生心成就文 経言
至心廻向 願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転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41)

又言
愛楽 所有善根廻向 願生無量寿国 者 随願皆生 得不退転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除五無間 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42)

浄土論曰
云何廻向。
不捨 一切苦悩衆生 心常作願 廻向為首 得成就大悲心故。
廻向 有二種相。
一者往相 二者還相。
往相者 以己功徳 廻施一切衆生 作願共往生 彼阿弥陀如来 安楽浄土。
還相者 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毘婆舎那・方便力成就 廻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
若往 若還 皆為抜衆生 渡生死海。
是故 言廻向為首 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

(43)

又云
浄入願心者  論曰 又向説 観察 荘厳仏土功徳成就・荘厳仏功徳成就・荘厳菩薩功徳成就。
此三種成就 願心荘厳 応知。
応知者 応知 此三種荘厳 成就由 本四十八願等 清浄願心之所荘厳 因浄故果浄 非無因 他因有也。{已上}

(44)

又論曰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衆生 示応化身 回入 生死園 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
以本願力回向故 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45)

光明寺和尚云
又回向発願生者 必須決定真実心中 回向願 作得生想。
此心 深信 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学・別解・別行人等 之 所動乱破壊。
唯是決定 一心捉 正直進 不得聞彼人語。
即有進退心 生怯弱 回顧 落道 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46)

真知 二河譬喩中 言白道四五寸者 白道者 白之言対黒也。
白者即是 選択摂取之白業 往相回向之浄業也。
黒者即是 無明煩悩之黒業 二乗・人天之雑善也。
道之言対路。
道者則是 本願一実之直道 大般涅槃 無上之大道也。
路者則是 二乗・三乗 万善諸行之小路也。
言四五寸者 喩衆生 四大五陰也。
言能生清浄願心者 獲得金剛真心也。
本願力回向 大信心海故 不可破壊。
喩之如金剛也。

(47)

観経義云
道俗時衆等 各発無上心
生死甚難厭 仏法復難忻。
共発金剛志 横超断四流。
正受金剛心 相応一念後
果、得涅槃者。{抄要}

(48)

又云
真心徹到 厭苦娑婆 忻楽無為 永帰常楽。
但無為之境 不可軽爾即階。
苦悩娑婆 無由輒然得離。
自非発金剛之志 永絶生死之元。
若不親従慈尊 何能勉斯長歎。

(49)

又云
言金剛者 即是 無漏之体也。{已上}

(50)

信知 至心・信楽・欲生 其言雖異 其意惟一。
何以故 三心已疑蓋無雑 故真実一心。
是名金剛真心 金剛真心 是名真実信心。
真実信心 必具名号。
名号必不具願力信心也。
是故 論主建言 我一心。
又言 如彼名義 欲如実修行 相応故。

(51)

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散、非正観 非邪観、非有念 非無念。非尋常 非臨終、非多念 非一念、唯是 不可思議不可称不可説 信楽也。
喩如阿伽陀薬 能滅一切毒。
如来誓願薬 能滅智愚毒也。

(52)

然就菩提心 有二種。
一者竪 二者横。
又就竪 復有二種。
一者竪超 二者竪出。
竪超・竪出 明 権実・顕蜜・大小之教。
歴劫迂廻之菩提心 自力金剛心 菩薩大心也。
亦就横 復有二種。
一者横超 二者横出。
横出者 正雑・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
横超者 斯乃 願力廻向之信楽 是曰願作仏心。
願作仏心 即是横大菩提心。
是名横超金剛心也。
横竪菩提心 其言一 而其心雖異 入真為正要 真心為根本 邪雑為錯 疑情為失也。
忻求浄刹道俗 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 永応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53)

論註曰
按王舎城所説 無量寿経 三輩生中 雖行有優劣 莫不発皆無上菩提之心。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 願作仏心。
願作仏心 即是度衆生心。
度衆生心 即是 摂取衆生 生有仏国土心。
是故 願生彼安楽浄土者 要発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発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国土受楽無間 為楽故願生 亦当不得往生也。
是故言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
住持楽者 謂 彼安楽浄土 為阿弥陀如来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楽無間也。
凡釈廻向名義 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徳 施与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抄出}

(54)

元昭律師云
他不能為故 甚難。
挙世 未見故 希有。

(55)

又云
念仏法門 不簡愚智・豪賤 不論久近・善悪 唯取決誓猛信 臨終悪相 十念往生。
此乃 具縛凡愚・屠沽下類 刹那超越 成仏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

(56)

又云
於此悪世 修行成仏為難也。
為諸衆生 説此法門 為二難也。 承前二難 則彰諸仏所讃不虚意。使衆生聞而信受。{已上}

(57)

律宗用欽云
説法難中 良以此法 転凡成聖 猶反掌 乎。
大為容易故 凡浅衆生 多生疑惑。
即大本云 易往而無人。
故知 難信矣。

(58)

聞持記云
不簡愚智{性有利鈍}。
不択豪賤{報有強弱}。
不論久近{功有浅深}。
不選善悪{行有好醜}。
取決誓猛信臨終悪相{即観経下品中生 地獄衆火 一時倶至等}。
具縛凡愚{二惑全在故}。
屠沽下類 刹那超越成仏之法 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屠謂宰殺 沽即醞売 如此悪人 止由十念 便得超往 豈非難信}。
阿弥陀如来 号 真実明・平等覚・難思議・畢竟依・大応供・大安慰・無等等・不可思議光。{已上}

(59)

楽邦文類後序曰
修浄土者 常多 得其門 而径造者無幾。
論浄土者 常多 得其要 而直指者或寡矣。
曾未聞 有以自障自蔽 為説者。
因得以言之。
夫自障莫若愛 自蔽莫若疑。
但使 疑・愛二心 了無障礙 則浄土一門。
未始間隔。
弥陀洪願 常自摂持。
必然之理也。{已上}